top of page

出国读博前半年的 “两道大坎”

  • 作家相片: Shelver
    Shelver
  • 4月24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5月16日

在准备出国读博的过程中,很多同学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:“我真的能适应国外的博士生活吗?”事实上,适应的过程并不轻松,但却充满成长的机会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出国读博初期最常遇到的两道坎:语言关节奏关


第一道坎:语言


基本上,申请博士阶段,同学有个雅思6-6.5,基本上也都勉强够了。因为面试时间有限,也就三十分钟,而且面试的内容可以提前准备。但是一旦到了国外实验室,实不相瞒,我这边雅思7的同学,在前三个月,基本上也只能听懂3-5成。


但其实这是一件好事,这才是我们和其他同学真正拉开差距的契机。


语言是工具,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学习,而塑造一个人最好的方式,也是把自己推到某一个环境中。


这里我也给同学们做一些提醒,在前几个月,语言还听不太懂的时候,是整个博士的关键时间。有部分同学,有这样的观念,就是不想麻烦别人,用时髦的语言叫有“边界感”,听不懂也混过去,几个月下来,彻底掉队,最后沦为打杂的技术员,发不了啥文章,勉强拿个学位,其实有一半责任在自己。


不要这样,国内,我们每个人时间都排了很满很紧凑,没空搭理不相关的人和事,生怕自己少做一点就失去很多,落后别人很多。欧洲人,没有这么忙。我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闲逛的时候,看到医生在中午休息时间,悠哉悠哉,在院区里晒晒太阳、喝喝咖啡、三三两两的聊聊天,也有一个人安心读书的,没有我们这般着急忙慌。


听不懂怎么办?问教授呗,没有关系。当然,每个人提升英语有自己的方法(或者慢慢整理形成一套方法)。我这里就讲一个:好朋友大熊,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,《大熊医学杂货铺》主理人。她在国内的时候,英语算是挺好的,过去前三个月也只能听懂3-5成。每次教授和她讲完,她就把自己听懂的部分,简单写在纸上,和教授确认是不是这个意思,这样一次一次辅导,然后回家后再温习查漏补缺,把不懂的单词或者知识点弄懂,3-6个月,才基本能做到听力无障碍的。除了大熊姐,我还遇到过一些同学,在实验室交流时听不懂而不敢发问,结果逐渐失去参与感。只有我们主动去请教,才能逐步融入团队。(毕竟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是自费或者CSC读博,大多数导师不太会在你屁股后面追着你的)


讲到这里,再延申一下,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;


1、英语能力突飞猛进。

2、和教授有沟通的一个载体,而且这个载体变成了一个习惯,就有了良性的互动。

3、和谈恋爱一样,女神对“为我付出的人”和“我主动付出的人”,后者在女神心里的位置更重要。因为人是被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塑造,教授在你身上投了心力,等于同时又累积了感情。


不管怎么说,也许我说得稍微有点轻巧,但是语言麽,发明出来就是给你使用的,没有这么难。因此,积极询问、建立沟通习惯,不仅能提升英语水平,还能与导师形成良性互动,有利于博士课题的推进。


第二道坎:不适应“节奏”


很多同学出国后不适应的另一个方面是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差异。国外的节奏,没有这么快


一来,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;

二来,已经过了那个全力以赴追求经济发展那个劲儿了,再加上收入上贫富差距没有这么大,社会福利保障也好一些。


所以,工作和生活,是保持一种平衡的,所谓的WLB,work life balence。当然,国外也有野心勃勃,很卷,工作努力得不得了的教授,但比较少。整体是相对缓慢的。


很多同学,过去以后,也是在3-6个月内,会觉得受不了。不要讲读博,就是过去旅行,有些人也会抱怨,怎么上菜这么慢、怎么这些人服务意识怎么差、怎么周末店都不开门?怎么各种事情都需要预约,临时去还不行,真无聊真不方便啊等等等等。


实不相瞒,不少同学在一开始会很不适应,常常给我打电话,说自己很焦虑;国内的同学已经工作了,有的结婚了,有的怀孕了;而且,很多同学,将近20年的教育,已经被培养成“停不下来的人”,所有的时间都被排了满满当当,完成一个任务,获得一个老师的认可或者一个成绩,然后,再投身下一个任务。久而久之,成了我们惯性的一种思维模式。


记得某一哲人说过:人对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,开始愤怒,然后习惯,最后不舍得摘掉它。

我觉得,慢下来的好处,比学好英语还要重要。因为,一直拉磨停不下来,就没有时间思考更重要的事。而所有的人,往同一个方向努力,那么努力就被抵消了,叫做“内卷”。


1、在一个封闭的生态空间里,进行低水平、重复性、高度激烈的竞争,付出的努力越大,最后的收益比越小,直到心态崩了,彻底躺平。真正重要的是:避开寻常的入口,找到别开生面的新路径,这才是人生事业的第一步,也是成为“自我”的第一步。而没有人能一下子就找到这条路,停下来,有时间思考,是一切的前提。


2、“企者不立、跨者不行”、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”  。而人的力量,是从安静中获得的,慢就是快,缓慢是另一种速度。


演员黄轩在拍摄《猫妖传》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压力特别大,导演陈凯歌对黄轩说,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,每天拍完戏,回家睡觉前静坐15-30分钟,因为人的内心力量必然从安静中获得。黄轩说,这个习惯对他帮助特别大。其实对我们来说,也是一样


能自己掌控生活的节奏才能静下来,获得更大的内心力量,这第一步,就是要能慢下来,有空余的时间。学会慢下来,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外博士生活。


这就是出国读博前六个月的两道坎,如果你能迈过去,人生也就上了两级台阶。

1 則留言


訪客
4月26日

非常好

按讚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