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爱生活的医学生,给我上了一堂关于人生的课
- Shelver
- 8月3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前段时间,我在分析就业市场、研究非医院体系的医疗岗位,还带着团队四处拜访业内人士,累得够呛。
今天换个轻松的话题,分享一位让我“眼前一亮”的申请同学。
这位同学—咱们就叫他“张某某”吧。长得帅、精气神好这些表象不提,我想说的,是他身上那种自洽、清醒、丰富而坚定的气质。可能有读者看完会想:“就这?比我差远了。”但我相信,这个故事能给一些陷入“论文焦虑”和“择校内卷”的同学,带来一点启发。
一、他是一个丰富的人,热爱生活,也敢于表达
那天是周末,这位同学从外地来面谈,想聊聊出国申请博士的事。
结果,博士申请只聊了半个小时。接下来一个下午到晚上,我们三人——我、玛莎老师和他,聊了天南海北,从上海的小吃、台湾的张悬、爬珠峰的经历、到科学健身、形象管理、情绪调节……每个话题都聊得深入、真诚。
最打动我的是,他从不只是“浅聊”,而是每个话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立场。他说话有逻辑,有热情,更有真实感。我和玛莎老师都觉得耳目一新,仿佛生活被点亮了一下。
二、他知道自己要什么,也愿意为此取舍
我知道很多医学生可能会疑惑:我们平时都忙得要命,哪还有精力去“享受生活”?
张某某的选择,让我重新思考了“性价比”这件事。他研究生在南方一所211,附属医院众多。规培阶段,他没有盲目追逐“名气大、三甲强”,而是选择了广东一个相对小城市的医院——病患压力小一些,时间自由度高一些。他说:
“规培也没少赚几个钱,能学的也不少。但我省下了精力,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。”
他没被“名气”和“比较”绑架,而是把“活成自己”这件事放在了人生前列。在这个年龄,太不容易了。
三、他有理想,也享受不确定性
在聊天中,他说自己未来想在“银发产业”创业——做面向老年群体的康复服务、慢病管理、男士健康管理等等。他说:“中国的老龄化是大趋势,5-10年后,一定有巨大的服务需求。我想去看看发达国家怎么做,学点真本事回来。”我调侃他一句:“创业没那么简单,坑太多了。”
他听了笑笑,语气笃定地说:
“选择能施展自己力量的空间,就是幸福。对不确定的事,我会去享受它。”
那一刻,他眼里是光的。我真心佩服。生活,是最高的事业。而他,是在认真过每一天的人。
写在最后
很多人以为申请博士就是拼论文、卷排名、追名校。但张某某告诉我:一个人能不能“打动人”,不只是靠成绩单,而是靠“你是谁”。他丰富、有趣、坚定、有想法,不是为了“包装自己”——而是他真的“活成了自己”。
如果你也在申请博士、也在焦虑文书和简历,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一句:
“我,是一个怎样的人?我,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”
或许,答案会带你走向更远的地方。